伟德体育(BetVictor Sports)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穆青. 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现代叙事理论的形成受到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成为一门显学,其目的是研究叙事作品的内部规律,主要集中与叙事结构层面和叙事话语层面。随着叙事学的发展,叙事早已经超出文体的概念,而是作为了一种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被引入人文社科领域,成为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社会、和自身的基本方式。新闻叙事学常常借助符号学的理论进行叙事分析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以及发展,按照现代叙事理论的观点,研究对象依据看待叙事的方式分为三部分:事件系列;叙事者的生产的话语;受众所组织起来并赋予意义的符号制造品。与文学叙事不同的是,新闻叙事的根本是事实,这也是短视频新闻不同于一般社交类短视频产品的地方所在。
第三方面则是对新技术的探讨。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新闻叙事的方式,在媒介生态发生改变的今天,新闻的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叙事方式以及叙事风格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媒介的叙事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媒介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新兴的传播技术不断涌现,一些新的技术诸如“VR”、“AR”也被运用到新闻生产之中,对传统的媒体行业形成了新挑战,学界已经关注“沉浸式”媒介给新闻生产带来的冲击,并且反思其在新闻生产中的真正作用,国内学者从新闻叙事角度看“VR”新闻主要是探讨其对传统新闻叙事范式产生的影响及其带来的伦理问题[ 朱瑞娟. 连接与隔离:虚拟现实新闻叙事的伦理风险[J]. 新闻界,2017,(04):48],针对“AR”新闻,学者认为其转变新闻叙述内容的呈现方式,为用户营造“沉浸式新闻”;新闻叙事模式从线性走向多线性叙事[ 张 屹. 基于增强现实媒介的新闻叙事创新策略探索[J]. 国际新闻界,2015,(04):106.]。
莱文森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每一种媒介都能满足前一种媒介没有的功能,但是旧的功能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同时并存,影响着人类的传播[ [美] 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基于以上关于新闻叙事研究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到每一次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新闻叙事的转向,学界也会重新思考媒介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从报纸到电视到手机媒体,每个载体之上的新闻叙事皆有不同。手机媒体被誉为 “第四媒体”,短视频的发展和手机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手机作为短视频新闻的载体,因为手机媒体本身的不同特性,短视频新闻的叙事有着怎样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
2012年底美国就出现了专业化短视频新闻生产的平台——NowThis News,这是赫芬顿邮报旗下的短视频新闻应用;2013年美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爆炸案中记者利用短视频应用Vine拍摄短视频记录现场,并且使用到后来的新闻报道中,还原第一现场;2014年BBC在instagram推出的短视频新闻服务“intafax”,专门制作15秒视频新闻;到了2016年NowThis News视频点击总量已经超过10亿,扩张之猛颇有《赫芬顿邮报》当年的风范,他们的策略是主要将精力放在内容分发上而不是建设自己的平台。2017年美国传媒业的“转向视频”趋势更加明显,许多老牌传统媒体裁员,FOX、VICE等裁员的同时表示要增加对视频制作的投入以吸引年轻一代。
2016年短视频之风在传媒业刮起,有传统媒体自制的短视频如浙江卫视的“辣焦视频”;南方报业推出的“南瓜视业”;也有传统媒体人出身创办的短视频平台,如梨视频。梨视频一开始推出的新闻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在2017年2月4日,北京网信办责令梨视频整改,2月10日梨视频宣布从内容上做出较大调整,转型为关注年轻人生活、思想、感情的内容。处在风口的短视频也受到2018两会报道的青睐,如新华网推出的短视频《跃然纸上看报告》运用3D立体画、折纸动画等表现手法实现政府工作报告的可视化呈现,用视频方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仅仅上线天就获得了上亿的观看量,多家媒体进行转发[ 《跃然纸上看报告》视频链接:。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布短视频《中国很赞》,通过原创手指舞表达对新时期的“点赞”,视频发布后明星参与传播,上传自己手指舞视频为中国点赞,引发二次传播,借助UGC的力量在微博、快手、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上成为了热点线两会期间的现象级作品。除了创意类短视频,现场新闻报道类短视频也成为报道标配。两会期间,央视联合微博推出“央视会眼”24小时新闻频道,@央视新闻的粉丝超过5000万,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账号之一,两会最新短视频新闻发布在账号之下可以覆盖到年纪更轻的受众。网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微博上收看央视“两会”相关短视频新闻报道,获取权威资讯。
短视频发展的三大驱动力分别是受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大数据算法和AI驱动[ 36氪《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检索于。媒介不单单是一种工具,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新媒介的产生与社会变化的产生呈现一种犬牙交错的互相影响动态关系,因此分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离不开对媒介演变的背景和语境的分析。后经典叙事学(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1997 年,赫尔曼发表《认知草案、序列、故事:后经典叙事学的要素》一文,首次提出“后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并尝试结合认知科学阐释其构成要素。]相较于经典叙事学也更关注叙事作品的受众、更关注叙事作品产生背后的社会语境以及更关注叙事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因此对短视频新闻的叙事变化的思考要从短视频兴起的驱动力以及媒介与叙事的关系出发考虑。
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液态现代性”认为流动的液态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质,液态分为时间液态社会和空间液态社会,时间液态社会里,时间是流动的,可以即时可以延时,当代社会处于成员行动快速变化,使其习惯与常规都来不及形塑,这种生活液态性即是液态社会的本质。现代性开始于将时间从空间中剥离出来,时空关系从静止转向动态。碎片化的时间空间让人们对信息的感知也更加碎片化[ 马杰伟,张潇潇. 媒体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从思维方式来看,国内学者亦认为:互联网传播已经完全颠覆了大众传播的线性模式,成为典型的动态、开放、非线性传播的混沌系统[ 陈力丹. 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及对其的批判思维[J]. 新闻记者,2017,(10):47]。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界限模糊的时间分割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变得日趋碎片化,人们希望新闻信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从文字新闻到影象新闻,人们的视觉需求得到满足,新闻叙事也随着发生改变,但是在液态社会的碎片化需求下,传统视频新闻已经不能满足液态社会的需求,短视频新闻成为风口,从叙事方式的变化也可以探知原因。
传统的新闻编辑过程中注重三类新闻:冲突性;人情味;呈现结果。新闻从业者们通过一系列的新闻选择引导公众关注特定的社会议题或者政治议题,这被称为新闻故事框架[ Price et al.(1997). Switching Trains of Thought. Communication Research》,24 :484.]。很多社会事件过去如果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报道,便不能成为新闻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短视频时代激发了用户的创作力,短视频新闻的创作门槛低,拍摄者可能是没有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的公民,关注的社会议题更加多元。另外叙事主体由播报新闻者直接让位于事件当事人,给观众的冲击力更强。注意力稀缺时代,短视频新闻的创作主体和叙事主体的变化冲击着传统新闻生产的框架,很多社会事件因此涌现到公众面前。
2017年12月的“江歌案”中[ 2016年11月3日凌晨,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中野家中遇害,事发后日本警方对案件进行调查,日本警方对外通报称,以杀人罪对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指控其杀害了中国女留学生江歌。犯罪嫌疑人陈世峰正是江歌室友的前男友。],本身案件作为刑事案件,舆论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受害者和凶手,但是随着江歌朋友刘鑫的个人言行以及其父毫无歉意的电话录音的曝光,舆论开始转向对刘鑫的指责。由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的人物专访栏目《局面》专访江歌母亲等人的视频总长三个多小时,为了传播方便被剪辑成25段短视频,其中被广为传播的是一段刘鑫祈求原谅的视频。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人员,栏目制作人王志安的三个小时采访中让双方都有发言的机会,交代了个人言论的背景,但是被传播出来的就是一个截断的片段,经过自媒体的传播,刘鑫“过得好”“吃人血馄饨”的标签成为板上钉钉,后续报道将江歌、刘鑫、江歌母亲作为“故事”人物进行叙事性呈现,煽动的情感及细节描写充斥报道,网络用户的评论被带偏,掩盖了案件的侦查进展,甚至掩盖了对凶手陈世峰的关注,舆论在此出现失焦。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总量越来越大,但是人们对有效信息的需求依然不变。信息越庞杂,对真实的,及时的信息需求反而更加强烈。短视频新闻的出现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物,手机媒体也只是呈现的工具载体,内在驱动力实际是年轻用户对于新闻不变的追求:真实的故事,事实的细节,争议的过程,共识的达成[ 常江,许诺.新闻连续剧:叙事策略与传播样态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3,35(05):128.]。新媒介技术下的新闻叙事研究依然有必要,新闻叙事的范畴包括叙事者,叙事原理,叙事方法等,这些研究都要接受新闻学原理如性质论、价值论、伦理观等指导。而在新媒体语境下还需要考虑到新闻与受众互动的关系,新型的新闻叙事就是在这种动态的关系中得以确立,研究何以出现以及出现之后的影响实际上也在探索媒介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以及新形式的新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