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BetVictor Sports)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一方面,放眼发展大局,绘好空间保障蓝图。我们着眼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实施和批复实施省级、20个市级、64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1131个,发展类村庄规划7790个,以及“黄河流域”、“兰白两区”等专项国土空间规划。在省级规划中统筹划定耕地红线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381.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3086.67平方公里。加快完善规划引领管控四大体系,制定《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流程与审批机制,完善编制审批体系;出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余项管控政策,同步配合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立法工作,完善法规政策体系;统一规划底图、用地分类等技术规范,印发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详细规划、“好房子”提升等20余项编制导则,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成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对规划执行情况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实施监督体系,进而引导各类要素高效流动和合理集聚,着力构建“一带五区多基地”农业发展格局,“四屏一廊、两主三辅”生态安全格局,“一带一廊、一核两个区域中心”城镇开发格局,全省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日益完善。
另一方面,下放审批权限,倾力保障项目用地。我们围绕提高土地要素支撑能力,报请省政府向市州政府下放建设项目占用国有未利用地、城镇批次用地审批权,实行单独选址项目县级直报;利用实景三维“一张图”开展重大项目选址踏勘,推行用地用林用草联动审批,极大提升建设用地审查审批效率,有力保障了各类项目落地建设。“十四五”以来,累计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5361个,审查审批建设用地109.06万亩,较“十三五”增长46.78%,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14.86万亩,较“十三五”增长59.59%。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严格管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16.68%,以更少土地消耗支撑了更大规模经济发展。
“二”就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我们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编制出台《甘肃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扛牢上游责任,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0亿元,精心实施总投资50.56亿元的甘南“山水工程”,累计修复治理面积252.8万亩。争取国家支持实施5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总投资25.74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5亿元,预计修复治理面积10.31万亩;累计投入省级生态修复治理资金12.38亿元,安排修复治理项目144个,修复治理面积87.35万亩,助力打造山川秀美的绿色陇原。我们着眼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治理,加快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显化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让群众尽享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三是我们着眼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防治搬”相结合,大力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基层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和避险演练,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累计投入资金165.28亿元,实施防治项目701个,实现全省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风险调查全覆盖,建成监测预警点6220处。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十三五”末减少584处。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累计搬迁六类区域群众12.98万户、45.78万人。同步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设施和扶持产业建设,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化解影响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100.08万套,推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切实保障群众合法财产权益。
三是我们大力推进科创引领赋能,加快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管理体系,整合相关部门行业数据资源,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形成全省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一套数,打造覆盖全省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分类推进应用场景建设,真正让规划活起来,把资源管起来,让大家用起来。中国工程院唐菊兴院士工作站落户甘肃,建成自然资源部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黄河上游矿产资源成矿与勘查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形成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获得自然资源部等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自然资源部优秀找矿成果奖7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为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提升重要区域生态质量。聚焦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2025年9月,甘南“山水工程”全面完工,取得良好成效,项目区涵养水源能力较2020年提升近13亿立方米,植被盖度提升近3个百分点,“黄河蓄水池”作用不断增强,甘南州玛曲县沙化退化草地治理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聚焦构筑祁连山生态屏障,完成水资源基础调查、地下水动态监测评价,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查清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定期监测保护地内退出矿业权、保护地周边生产矿山治理恢复情况,累计投入资金2.91亿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33个,治理面积19万亩,持续巩固祁连山治理成效。聚焦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全面查清我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破坏本底情况,加快实施平凉市、白银市、兰州市、定西-陇南、酒泉-金昌等5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示范工程,以及74个省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待相关项目完工后,将基本解决全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问题,让废弃矿山焕发绿色生机。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不断规范绿色矿山建设、评估、遴选、动态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省级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发布煤矿、金属矿等6类矿种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及评价指标,实现我省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及评价指标全覆盖。创新激励机制,会同17部门出台《进一步支持矿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强绿色矿山用地、用矿、金融、财税政策激励,率先建立全国首个绿色矿山投融资项目库,累计授信金额49.7亿元,投放贷款27.2亿元。“十四五”以来,我省建设绿色矿山160座,其中2025年新建100座,分别占全省绿色矿山总数的84.7%、52.9%,涌现出金昌市白家嘴子镍铜矿、金徽股份郭家沟铅锌矿、酒钢集团西沟石灰石矿等多家绿色矿山标杆企业。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加大生态修复制度支撑。推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报请省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强合作,推进构建多元化治理体系,社会资本已积极参与国土综合整治、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生态修复+资源盘活”联动模式成为新导向。加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制定我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等技术规范,印发生态修复适宜植物物种应用指南,为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指引。发挥创新平台引领带动作用,加强适宜我省自然条件的生态修复技术培育,形成多项成果,“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
一是高位推动“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基本建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规合一”工作,成立了省长任主任、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力推进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报批,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有序衔接。其中,围绕支撑重点流域、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编制了《甘肃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土空间规划》《甘肃省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等一批省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立足详细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施性,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动城区详细规划动态更新,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实现了应编尽编。全省基本建立起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详细规划为基础、村庄规划为延伸的“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同时,建成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规划内容“上图入库”、实施过程“全程监管”,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空间格局持续优化。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完成86个县级单元及嘉峪关市的主体功能定位评估与优化,明确25个农产品主产区、34个重点生态功能区、28个城市化地区,识别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能源资源富集区、边境地区三类叠加功能区,推动形成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空间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合理划定“三区三线”,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决守住粮食安全根基、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坚决遏制城市无序扩张。特别是针对当前城镇化正在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我们严格落实国家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要求,促进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积极推动构建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城乡空间结构,提升城乡空间品质。
三是强化空间用途管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围绕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制定《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底线管控和刚性约束;印发《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规划管理;为了加强城市风貌管理,印发《进一步加强城市风貌管理若干措施》《城市风貌管理提升导则》,形成“规划-设计-管控”全链条传导机制;紧盯群众对人居环境的新期待,制定《甘肃省“好房子”规划导则》,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提升居住品质。优化规划与实施机构设置,完善管理链条,在全国率先增设国土空间规划许可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健全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修订《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印发《关于落实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及其配套附件,为建筑工程、能源、水利、殡葬等9大类项目提供程序化、精准化的规划许可服务。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十四五”以来,全省共审批建设用地109.06万亩,在守好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的同时,积极保障了全省所有建设项目按规划落地实施。
三是完善责任和制度体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担当,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开展党委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不断强化耕地保护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氛围。提请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落实耕地保护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四个融合”,在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强监管上打好“组合拳”,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耕地保护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坚持“以补定占”,“十四五”以来,全省共报备补充耕地项目278个,报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3.61万亩;省域内统筹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7.53万亩,调剂资金56.11亿元,全省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均按要求落实占补平衡。